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無差別殺人、隨機殺人 研討文字檔 前言

西元2007年正值國際金融風暴在悄悄的醞釀成形時,筆者正在高雄市政府任職,當年利用午休時間拜讀了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所撰寫的《現在好想殺人─無動機少年殺人事件》中譯本。當時日本學界已經開始在進行「無動機殺人[1]」(包含無差別殺人[2])觸發因子的研究,只是片田珠美醫師主要是以日本兒童少年犯罪為主要探討議題,而整本書也關注那些在日本醫療少年院接受收容、治療的兒童少年,其中有些兒童少年的犯罪手法,也是名副其實的隨機殺人[3]。
其實在更早之前,西元1977年日本已經發生過大阪、東京地區的「氫氰酸毒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當年犯罪者的手法是將未開封的整瓶可樂注入氫氰酸毒藥,不過其目的不是向日本飲料公司恐嚇、勒索財物的「怪人二十一面相式[4]」犯罪,反而犯罪者內心是希望讓日本民眾任意去撿拾那些毒可樂、飲用後中毒死亡。換言之,這一名犯罪者是想藉由將毒可樂任意放置在公共電話亭等公眾場所,讓來來往往的日本民眾去決定自己的生死,透過加工過的毒可樂以達到在不同時機點投毒殺人之目的,而這種無差別殺人犯罪,在1970年代末的大阪、東京地區造成日本至少有5個人被毒殺身亡,也曾引起日本社會一陣騷動。這一件也是被日本犯罪心理學家歸類為無差別殺人事件,據說迄今犯罪者仍然無法被日本警方逮捕,成為日本的歷史懸案。
之後到了日本在泡沫經濟前後的1990年代,也開始陸續出現了一連串很離奇的殺人事件,包含了震驚台灣、日本等國的獵奇殺人[5]案─神戶兒童連續殺傷事件,以及後來惡名昭彰的「東京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等,其實在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發生前,也是有一件犯罪者持刀在街道上亂砍殺的「通魔[6]殺人事件」,只是那一件通魔殺人事件當時候在日本並沒有像秋葉原隨機殺人事件受到媒體高度的關注。
在2007年的夏季,我坐在高雄市政府辦公桌的椅子上,很開心的認為台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像日本無動機殺人或隨機殺人、無差別殺人那麼離譜的事情。基本上,社會工作或心理學的訓練都指出人是受到驅力、動機或各種刺激才會有相應的行為出現,哪怕是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潛意識,那也是一種人類未察覺的驅力,特別是以美國哈佛大學為首的行為主義學派更引領風騷,影響全世界幾十年。反觀從2007年開始,台灣越來越重視兒童虐待、少年犯罪、虞犯少年或家庭暴力、性侵害犯罪等議題,政府也不斷的增加專業人力去處理保護性質的業務,當年法院的觀護人員額也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在大家既定的印象裡,一個人會有犯罪行為,是由生理、心理或社會因素所促成,而產生殺人的動機不外乎因為感情、財物、仇恨引起而痛下殺手,近期有人曾經提出「該隱式」[7]殺人,那是基於一種嫉妒與憤怒的情緒而引起,甚至犯罪學上還有探討「享樂殺人」,而享樂殺人是以人格疾患的犯罪者最為常見,通常會伴隨著破壞屍體的行為。目前關於殺人犯罪的分類,以德國犯罪學家亨悌所提出的五種類型最常見,包含利益殺人、衝突殺人、隱蔽殺人[8]、性慾殺人、不定型殺人。
筆者在2003年就讀大學期間,曾經居住在台中龍井,當年住所附近發生一件轟動全台灣的「龍井女保險員分屍命案」,而犯罪者恰巧是筆者住所附近的機車行老闆陳O火及其學徒廣O強共同犯下的殺人犯罪。此二人在當年共同綑綁、性侵、殺害女保險員,並將其肢解分屍,屍塊丟棄於機車行的化糞池及水塔中;稍後其中一名共犯廣O強又將被害女保險員的筆記型電腦廉價轉賣到筆者住所附近的電腦通訊行,更弔詭的是該電腦通訊行老闆廉價買下被害者電腦後,後來竟然因為感情糾紛,而遭其女友下藥迷昏、切下頭顱;2013年,筆者因公奉派針對一起性侵害殺人犯罪事件進行家庭調查與評估,該案是犯罪者因為暗戀公司一名女同事,於酒醉後將女同事在汽車內予以性侵害,事後再以汽車安全帶勒斃女同事、將屍體棄置於濱海大橋附近。
以上所列舉的三件殺人犯罪事件,歸納起來不外乎是感情糾紛、金錢糾紛、仇恨、性慾因素而引起的殺人犯罪,台灣社會大眾並不難以理解被害人為何會被殺害。然而像無差別殺人、隨機殺人,卻是一種毫無理由與找不到動機的殺戮行為,加害人與被害人通常是「無冤無仇」,這反而讓很多人感到疑惑。
幾乎在此同時,美國也積極的進行殺人犯罪研究,美國在1999年發生了科倫拜高中校園殺人事件之後,美國學界也開始針對當初那2位在校園殺人的學生進行一系列家庭調查與訪談,美國人也希望能夠從中找到重要的發現,以遏止日後類似犯罪事件發生,譬如《背離親緣》這本書的作者也有去研究科倫拜高中無差別殺人事件中的其中一名犯罪者家庭生活概況。但很不幸的是,美國在這類的研究仍然沒有重大突破,加上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人民有持槍權,在2012年美國虎克小學又發生校園無差別殺傷事件時,再次驚動了美國,當時候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甚至在記者會中嚴詞譴責暴力,也表達他個人的憤怒與哀悼。爾後,美國是否要全面禁槍呢?又再次成為美國社會關注與討論的焦點。
201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出現了「奧羅拉大屠殺事件」,犯罪者當時在蝙蝠俠系列電影《黑暗騎士─黎明昇起》[9]上映時,將自己裝扮成前幾集的反派小丑Joker,他手持著AR-15自動步槍在電影院無差別開槍掃射觀眾,造成當年電影院多人的傷亡。到了2017年,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竟然又出現無差別殺人事件,這一次犯罪者躲藏在度假酒店高樓的房間內,手持著各式槍枝朝底下正參加派對的民眾瞄準並且不分對象的任意開槍、掃射,造成美國民眾有58人死亡,500人受傷,又再一次的震撼了美國社會,也讓國際對於無差別殺人事件感到疑惑。
就在我當年很天真的以為無差別殺人或隨機殺人事件是不可能在台灣發生時,2009年台北市士林區發生「黃富康隨機殺人事件」,這一名犯罪者因為沉迷日本漫畫《銃夢》而想要藉由殺人改運,於是他在台北地區透過租屋網站,不定時、任意的尋找有房子出租的房東為目標,假借要租屋而約被害人見面,並將房東殺害;2012年台南市也發生「曾文欽隨機殺人事件」,犯罪者到台南市金華路上的湯姆熊遊藝場任意尋找目標,在隨機挑選、誘騙男童到廁所後,將男童割喉殺害;2014年,台北捷運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
在北捷事件過後,台灣社會又陸續發生過很多件隨機殺人事件,例如2015年「台北文化國小隨機殺人事件」、2016年「台北內湖隨機殺人事件」,這2件當時候都造成台灣社會的恐慌。爾後,隨機殺人的模仿事件,迄今仍持續不斷,譬如2017年7月,有一位網路鄉民在臉書上留言將要在台北捷運上殺人,結果隔一陣子遭到警方逮捕;2017年12月,有一位大學生在網路上留言預告他將血洗中部某間高中,引起了該校師生的緊張,結果嫌疑犯在2018年元月初被警方逮捕;2018年元月,台北捷運又有一位婦女,在捷運上手持美工刀當梳子在整理頭髮 ,造成捷運旅客的一陣恐慌,誤以為隨機殺人犯又現蹤。
遺憾的是,犯下隨機殺人而被精神科醫師鑑定犯罪時精神狀態正常的被告鄭捷,在台灣社會許多人喊殺、喊打的氛圍中,台灣的學者們都還來不及研究這一類隨機殺人犯罪者的心理動機或行為觸發因子時,這起殺人事件的被告在2016年5月於台北看守所槍決伏法,他的死留下了很多謎團。迄今國內本土許多學者也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一個人會無差別隨機殺人?又為什麼一個人會想透過國家死刑的刑罰來殺死自己[10],而且以積極的作為將自己從台灣社會與原生家庭中完全的抹去,不留任何餘地給自己。
西元2016年法國人馮‧貝拉迪撰寫《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馮‧貝拉迪在這本書中曾經也去探討隨機殺人事件,包含2011年7月挪威的血腥屠殺事件,行為人布雷維克的無差別殺人導致77人死亡。無獨有偶,2016年日本少年A也撰寫出版了《絕歌─日本神戶兒童連續殺傷事件》,少年A在書中娓娓道來他在1990年代犯下的獵奇殺人犯罪以及往後接受審判、更生的歷程,不過這本書在2016年卻引起台灣、日本一些談話節目的批判。附帶一提的是,在2016年日本少年A出版了《絕歌─日本神戶兒童連續殺傷事件》後,當年其中一位被殺害且被割下頭顱的兒童(土師淳)家屬在2017年也緊接著撰寫出版《淳:一個被害者父親的真實告白》,作者土師守醫師將少年A在1990年代所犯下的獵奇殺人事件,以他被害人遺族的身分表達出感受與個人的看法。
2017年,日本心理師碓井真史撰寫《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這本書似乎是接續著2007年片田珠美醫師的寫作模式,但是轉而更細緻的去探討日本社會這二十多年來無差別殺傷或隨機殺人事件。包含「東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JR荒川沖站殺傷事件 」、「大阪兒童殺傷事件」、「八王子路上無差別殺傷事件 」、「佐賀縣劫持巴士殺人事件」、「池田小學無差別殺傷事件」、「神奈川老人安養中心無差別殺傷事件」、「JR岡山站月臺推人落軌死亡事件 」等。作者在書中很仔細、冷靜的去剖析無差別殺人犯罪者們的心理,並提出具體建議。
如果有認真讀完那一些書籍,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比較近期的書籍或研究,作者們都比較習慣用「隨機殺人」這個詞彙,可是日本所出版的書較常見的卻是「無差別殺人」,而英美國家的研究是著重在「大量殺人」(大屠殺)(mass murder),至於所謂的隨機殺人也是英美文獻所探討大量殺人中的其中一類。但如果我們把時間回溯到2007年,日本精神科醫師所提出的反而是「無動機殺人」,而這種無動機殺人所涵蓋的類型其實也包含隨機殺人、無差別殺人,然而近期台大的學者觀察犯罪類型,認為我們應該稱為「無差別隨機殺人」會比較正確。
綜合以上,不管是「隨機殺人」、「無差別殺人」或是「大量殺人」、「無動機殺人」這一些詞彙的概念都不約而同的會提到同一件事情,亦即當代的研究已逐漸跳脫了傳統所認定的殺人犯罪類型及動機,反而是藉由司法心理學、司法精神醫學、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等跨領域專業,去探究那一些「在不特定時機殺害不特定人而讓國家執行刑罰權的犯罪」,或是「根本找不出原因、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的犯罪」。
2016年,台大法律系的資深教授剛好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研討主題,講者妙語如珠,過程中也很深入的去剖析、提出各種見解、建議,筆者剛好有幸趕上那一次的研討,在仔細聆聽我國法律學者對於無差別殺傷事件的研究現況與建議後,深覺很有參考價值,遂將研討會內容整理成文字檔案。
【關鍵字:隨機殺人、無差別殺人、無動機殺人、獵奇殺人、大量殺人】
【注解】
[1] 日本精神醫學界所提出的「無動機殺人」,是指犯罪者因不明原因,或根本沒有明顯的動機而犯下殺人罪,無動機殺人所探討的案例,其實也包含隨機殺人、無差別殺人。
[2] 關於「無差別殺人」的定義,我國學者曾定義為「不分對象、殺誰都可以的一種殺人犯罪」正因為此種犯罪所攻擊的客體不分對象,不分男、女、老、幼或社會階層,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此類犯罪被殺害的對象,故而稱為無差別殺人。
[3] 所謂「隨機殺人」,有台灣教授定義為「在不特定的時間裡,誰都無法去預測而發生的殺人犯罪。」但2017年12月日本犯罪學家内山絢子卻又認為隨機殺人是指「沒有特定目標,就是想殺人的犯罪」,這種犯罪會將隨機遇到的多數人成為行兇殺人的對象。
[4] 「怪人二十一面相」是發生在1984日本森永固力果公司的擄人勒贖、恐嚇事件。一開始森永公司的某位管理高層遭到綁架,犯人要求家屬必須支付贖金,接著森永企業食品公司受到威脅,犯罪者宣稱已經在森永食品公司所製造的食品中投毒,造成當時日本消費者一陣恐慌,而犯罪者當時自稱是「怪人二十一面相」,屢屢向公權力挑戰。
[5] 所謂「獵奇殺人」,通常是指與一般的殺人犯罪相比較,犯罪者的行動與表現超乎了正常人在常識中所能理解的範圍,日本公認最有名的獵奇殺人事件是「宮崎勤事件」、「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6] 「通魔」是源自於日文「通り魔」,通魔是指犯罪者行走在街道上,將隨機遇到的民眾加以殺害,故而「通魔」又可以解釋為街道上的隨機殺人犯罪者。
[7] 該隱與亞伯是亞當和夏娃所生下的兩個兒子,該隱是一位農夫,而該隱的弟弟亞伯為牧羊人。根據《聖經》記載,該隱是歷史上第一個人類,而亞伯是第一個死去的人類。 當初該隱嫉妒上帝對亞伯的愛護勝於他,遂在憤怒下殺死亞伯,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殺人事件。
[8] 隱蔽殺人是指行為人犯罪時,正巧被目擊者撞見,為了避免自己的犯罪行為曝光而遭司法單位追緝,故而殺死目擊者,有些人會以「殺人滅口」來稱呼此種類型的犯罪。譬如2007年「台南南化雙屍案」, 事件起源是陳姓被害人與犯罪者為了木材買賣而起糾紛而遭犯罪者殺害,犯罪者正在將陳姓被害人的屍體棄置於偏僻山區的果園時,恰巧被前去巡視果園的農婦目擊,犯罪者進而將目擊者殺害,並一同棄屍,這是典型的隱蔽殺人類型。
[9] 電影《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是一部於2012年上映的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與他的弟弟強納森共同編劇,本片為諾蘭所執導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作品。但是本片電影中的反派角色並不是小丑,「奧羅拉大屠殺事件」的犯罪者會將自己裝扮成小丑,應該是受到2002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劇情的影響而刻意模仿。
[10]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依德曾經提出人類有「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這兩種本能是相互衝突。生存的本能讓人類能夠持續創造、適應生活;死亡的本能是一種破壞。當死亡的本能影響到人類時,人會產生自殺行為。但佛洛伊德的這套理論,卻無法去解釋無差別隨機殺人者為何要大費周章的要先去殺一些人,再被判死刑,透過國家刑罰權來結束犯罪者的生命,他們其實可以很乾脆的直接殺掉自己。 無差別殺人、隨機殺人

沒有留言: